第356章 英雄惺惺相惜-《踏枝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永宁侯笑了起来,伸出双手,用力地在两人肩膀上拍了拍:“老夫做所的事情,一定会对得起先帝、对得起大周,也对得起你们这些时日的帮助。”

    提到先帝,冯仲喉头滚了滚,颇为感慨。

    作为回应,他也抬手,在老侯爷拍在他肩膀上的那只手上,沉沉握了握。

    安北侯则道:“之后,哪些兵士返京,哪些留在祁阳追随您,老侯爷可有主意了?”

    大军浩浩荡荡的。

    眼下状况,当然不可能去问每个人的真实想法,不实际,也太天真。

    虎符在手,永宁侯固然可以调动兵士,但人在了未必心在了。

    打仗,心不齐是赢不了的。

    “老夫尽量留老人,尤其是早年前跟着老夫与林翰、林宣出征的,虽不多吧,也能凑一凑,年轻的也再挑一些,”永宁侯又道,“不管老人新人,首先是无官身的,如果是有功名、且家人在京城的,一概不留。”

    其中道理,自是明确。

    只是,安北侯突然想到了黄逸。

    这位虽辞官,自己不在是御前侍卫了,可家里人当官,还是大官。

    “太师孙儿怎么安排?”这么想,他也这么问了。

    永宁侯已经从林繁口中,知道了黄太师的决断,也清楚黄逸的选择。

    太师与黄逸站在了林繁这一边。

    为此,黄太师会想尽一切办法替他们拖延时间、创造有利局面,那他们就得让太师能施展拳脚。

    如果黄逸留在这儿,皇上以此质疑黄太师,太师还怎么说一不二?

    “带他回去,”永宁侯道,“也让他与太师当面说说,我们怎么打的西凉,祁阳又发生了什么,之后又想做什么。”

    这个答案,确实十分合理。

    在安北侯看来,永宁侯想成事,必须使劲儿拉拢黄太师这样的人物。

    军报上、折子上,写得再多,也比不上亲孙儿在耳边说几句话来得有分量。

    ------题外话------

    感谢书城书友失忆不失你的打赏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